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德师风教育 >> 学习教育 >> 正文

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案例

2022年06月17日 09:36  点击:[]

  目录

一、黄大年同志的简介及先进事迹

二、“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

三、“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

四、“时代楷模”张玉滚先进事迹

五、“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

六、“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

                        七、李振华先进事迹

 

    一、黄大年同志的简介及先进事迹

黄大年,男,汉族,19588月生,中共党员,198112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171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大年同志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的理想。无论是在读书求学、国外工作还是归国任教期间,都始终把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

他时刻把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1992年,心怀报国之志的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国家“863计划”“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他在短期内突破国外严格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心系祖国发展和吉林振兴,以战略视野和高尚人格为国家培养凝聚人才,多次受邀赴全国多地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和经济转型,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动和协助产业转型,牵头筹划在吉林省建立“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

他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悉心指导的44名研究生(其中18名为博士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4人次,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所带班级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班级”。

他关心学生,默默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患重病的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他目光高远,为学生和团队成员创造接触世界最前沿科技和最先进设备的条件,提供与院士等国内外顶级专家交流的机会,支持和资助2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

他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为实现强国梦想奉献全部,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他平均每年出差130余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余天,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他不计个人名利,只想把自己掌握的国际最前沿科技成果和经验全部奉献给祖国,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和海外归国人才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爱戴,得到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篇章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省委、省政府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活动。教育部追授黄大年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立足岗位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习近平说:“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重托与期待,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共鸣,必将凝聚起爱我中华、共筑梦想的磅礴力量。
    二、“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

张桂梅,女,满族,19576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希望。

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三、“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男,汉族,19582月出生,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李保国同志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4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同志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四、“时代楷模”张玉滚先进事迹

张玉滚,男,汉族,19801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他自师范院校毕业后,扎根深山17年,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他任教的小学曾因交通困难,学生每学期的课本都由他用一根扁担挑进大山,一挑就是5年。多年的乡村教学工作,练就了他过硬的技能: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张玉滚同志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五、“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

朱有勇,男,汉族,195511月出生,中共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朱有勇同志入党38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个人前途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他模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指示精神,以强农兴农惠农为己任,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朱有勇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扶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立足农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4年时间,他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他无偿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和专利所得,让企业全部拿出来给农民群众分红,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朱有勇同志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潜心科研、矢志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攻克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系列重大课题。他构建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28.8亿元,用科技力量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

朱有勇同志恪尽职守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明道信道、立德树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和学术带头人,在科技扶贫生动实践中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毅然决定捐出个人获得的400万元奖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六、“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

卢永根,男,汉族,193012月出生于香港,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卢永根同志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从教60多年来,始终将爱国奋斗精神贯穿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一生至诚至真的执着行动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忠实履行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2019812日,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办公厅转达了对卢永根同志逝世的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20191115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2020123日,中共中央授予卢永根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卢永根同志爱党爱教、为国家事业矢志奋斗,入党70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入党日子作为自己另一个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与师生共同参加支部学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从教愈甲子,将毕生献给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卢永根同志潜心钻研、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始终心怀人民群众饱暖,半个多世纪来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带领学科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在他坚守下,学校现拥有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出卓越贡献。

卢永根同志立德树人、为培育英才鞠躬尽瘁,坚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将种稻育种和传道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促进师生成长发展,培养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

卢永根同志艰苦朴素、为助教励学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勤俭质朴,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师德模范,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积蓄880多万元无私捐赠学校,设立教育基金;将祖传广州市花都区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他逝世后,家属遵其遗愿,将他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卢永根同志至信至诚为教育事业倾献毕生心力,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   

七、李振华先进事迹

李振华,男,193711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党员,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先后荣获山东省模范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78项 ,为山东省八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20201020日,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孩子在一块。李振华说。

1953年,年仅17岁的李振华辞别故乡南京,从南京师范学院来到偏远的山东省沂蒙老区沂源县韩旺村支教,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是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

当时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李振华说,老区的艰苦远超他的想象。群众靠吃糠咽菜度日,学校是山间一座破庙,石头当桌凳,煤油灯照明,一到晚上狼叫声四起……

李振华回忆说,选择沂源是受到沂蒙精神感召,仅韩旺村就有8人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跟他们相比,那些困难算不了什么。老区人民的苦成了李振华留下执教的动力,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他坚守山区教学一线44年,培养学生近万人,自己的三个孩子却没考上大学;他累计捐款13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自己却生活清贫;他退休后一刻不歇,忙于青少年心理疏导工作。

68年前风华正茂的江南小生,现如今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李振华告诉《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教68年,沂蒙精神始终鼓舞教育着我,沂蒙老区人民淳朴的情怀感化着我。他经常望着收藏的一件旧棉袄陷入回忆,这是刚到沂源时,村里大娘看他穿得单薄,亲手纺纱织布给他做的。在那样艰苦条件下,老百姓总是把家里最好的饭给他吃,最好的衣给他穿,一幕幕过往让他泪目。这让我切身体会到无私的沂蒙精神,我必须用一生来回报沂蒙人民!

扎根老区 爱洒沂蒙

教学条件艰苦,经费匮乏,李振华就自制地球仪、三体仪等28种教具;韩旺小学设在山上,学生生病,他就背学生下山去治疗;白天上课,晚上翻山越岭到学生家里补课。夏天河里发大水,他就把全班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冬天让家里没有被子的男生与自己同铺,最多时挤下三个孩子。

1955年,沂源县初级中学的升学率是1:10,而他教的学生全部升入初中,轰动全县。

1969年,李振华被调往张家坡镇中学教高中。1980年高考前一个多月,父亲病危,但他撇不下即将高考的学生,就说服同样高考的儿子回南京替他尽孝。他对儿子说:你考不上大学还能当工人,可农村孩子考不上就得当一辈子农民啊!

几天后,李振华收到父病故的电报,他跑到后山上,面向南方跪下,放声痛哭。平复情绪后坚持给学生上课。当年高考,他的学生考出了优异成绩。

同一年,他的母亲因老伴去世大受打击,突发脑血栓造成半身不遂。南京市和沂源县的教育部门都同意把他调回南京工作,但他无法割舍老区人民的情义,迈不开回家的腿。左右为难之际,县里先后安排8名妇女替他去南京照顾母亲。就这样,李振华再次留了下来。

十年里,李振华坚持支付她们工资,直到把母亲从南京接到自己身边。没承想,母亲在沂源水土不服,不到一年便病故他乡。他在床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未能在双亲床前尽孝,成为此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1982年,李振华调任城关二中校长。这所学校招收的都是其他中学的落榜生,还有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帮教学生。他提出一个口号——“洒向学生全是爱

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三年后,当年平均成绩28.6分的108名学生有78人升入重点高中,另有26人升入高一年级。县里将城关二中改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直到现在仍是全县最好的中学。

1997年,李振华退休。从教44年,他培养了近万名学生,有的成为知名学者,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的三个孩子却都没考上大学。他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不是家庭教师。

捐资百万 自甘清贫

一名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要映红一片蓝天。在写了8份入党申请书后,李振华于1959年光荣入党,他在当时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李振华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的第一个月就拿出工资的1/4资助贫困生。第一个月工资21元钱,10元寄给父母,6元用于日常开销,5元资助学生。他说。

从此,李振华固定把每月工资的1/4捐出,一直坚持到退休。退休那年,李振华把仅有的积蓄15000元,加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共20000元,全部捐给工作过的三所学校。当地政府用这笔钱设立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生。

张文强是李振华资助的学生,他的父亲,李振华也资助过。有一次张文强家的房子塌了,李振华出钱帮着盖好。张文强结婚时,礼金也是李振华想尽办法凑齐的。在张文强眼里,李振华的师恩已经超过了父子情。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老师叫成爹了

虽然有了基金会,但三所学校以外仍然有大量贫困生覆盖不到。65岁那年,李振华到淄博市一所学校打工。8年来,他把任教所得的50万元悉数捐出,资助了23名学生。为筹措资金,他甚至去捡拾废品卖钱,8年间光废品就卖了16000元。

现在他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费,其余的全部用来帮助贫困学生。据统计,60多年来,李振华个人累计捐款达136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2300余名。但他一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喝玉米糊、吃南瓜菜,穿一身洗得泛白、破损的衣服,一辆自行车骑了58年,几十年前花30元买的手表依然戴在手上。

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够花就行,把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圆他们的上学梦更有意义。李振华说,虽然我生活很清贫,但是我内心很富有,因为我尽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

退而不休 薪火相传

受李振华影响,他教过和资助过的学生中上千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少人走上捐资助学道路。

曾受李振华资助过的唐守贵,如今已是淄博市张店区师德标兵。从1995年参加工作第一个月起,他就像李振华一样资助贫困学生。26年来,他直接资助的孩子有60多个,帮助资金近20万元。

任纪兰在中学期间父亲病故,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在李振华的资助下与妹妹先后考入大学。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李振华曾工作过的小学执教。从她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年起,就从工资里挤出钱,资助两名贫困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许下的长大后要成为你的诺言。

在李振华的精神感召下,助人为乐、敬业奉献成为沂源县各行各业的行动标杆。目前,社会各界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达1.2万人次,累计资金293万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近8000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4000余人次。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李振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激励自己发挥余热。退休后,他把精力放在青少年思想塑造和心理疏导上,专门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与省内外260多个后进青少年建立长期帮促关系。他创建了道德讲堂孝德讲堂,义务为学生开展红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30多场。他在全国各地志愿宣讲3400多场,听众达100多万人次。

 

 

关闭